大安圳水文歷史(林志宏提供 143字)
大安圳建於清乾隆年間,由漳州人林成祖墾號與業戶共同出資興建,從媽祖田築堰引三峽河水,主幹道長逾八公里,灌溉範圍涵蓋今土城、板橋與中和地區,面積達上千畝,被稱為土城的「生命活水」。隨著都市化發展,農地減少,灌溉功能逐漸式微,百年前磅礡景象已不復見,循著水路,仍可發現大安圳流過的歷史脈絡。
大安圳水文歷史走讀 簡介
十八世紀,大量漢人渡海來臺拓墾荒地,旱田作物為一年一熟,若改為水田種植稻米,可一年兩熟,於是各地展開水田化運動,紛紛開鑿水圳。擺接平原也因「大安圳」的開鑿,引三峽河灌溉土城、板橋、中和地區,帶動擺接平原的發展,被稱為土城的「生命活水」。
《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》之記載:
大安圳創始於乾隆元年,由板橋市民林成祖及其他業戶出資興建,自大漢溪支線三峽河右岸媽祖田築堰,取水灌溉土城、板橋、中和之農田,灌溉面積一、六七二公頃,幹線全長九八〇〇公尺,因建設當時未臻完善,嗣經兩次改修,始粗具規模。
大安圳開鑿者:林秀俊(1699~1771),字茂春,號成祖。
林秀俊弱冠之齡,懷抱夢想來到臺灣,初至大甲,開鑿大甲圳(又名五福圳、寓鰲頭圳)灌溉農田,成為大甲地區數千里土地的墾首,當地居民形容林秀俊的土地仍有「死鳥飛不過,死馬跑不完」的傳說。
初墾有成而後北上,開墾新莊平原、擺接平原及內湖地區。林成祖墾號在擺接平原開鑿大安圳與永豐圳,使農田不乏灌溉水源,造就擺接平原水田遍佈,農田一年二獲,吸引大量漢人移民,帶動整個擺接平原發展。
大安圳引三峽河水,經土城媽祖田到四汴頭,此主要幹道長八、二一〇公尺,圳寬二丈四尺(約八公尺),至四汴頭在分四條支線,向東北流,灌溉大安寮至港仔嘴莊等田一千餘甲,而成為北臺重要米倉。
隨著土城地區工商業發展,農田面積萎縮,許多圳道已被加蓋成馬路,原本水圳灌溉功能,演變成防洪排水功能。昔日的取水口也因大漢溪溪水銳減,現已與河道落差數公尺,原為進水,現多半為都市排水。滄海桑田,百年前水圳磅礡景象已不復見,然而循著水路,仍可發現大安圳流過的歷史脈絡。
---10/25林志宏老師-大安圳水文課程
紫楝渡船頭 (呂惠美提供149字)
《土城市志》中記載:清代台灣,河運為商品貿易與人員往來的重要工具,而溪頭渡船場是新北市最晚沒落的河運船場。我們的先民在這裡上岸,渡船場則是媽祖田農產品運往新莊、板橋及萬華的重要水運中心,百年紫楝樹見證了溪頭老街、媽祖田礦場及大安圳水源頭早期的繁華,賦予「紫楝渡船頭」新名字,精彩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。